酸酸甜甜说桑葚

在家乡中学的校园,生长着六棵大桑树,树上都挂了果,两棵大些的有八米多高,看上去,那翠绿扑面而来,繁茂、青绿的枝条向空中舒展着,桑叶郁郁葱葱、密密麻麻、油旺旺的。那叶子,呈心脏形,脉络清晰,周边有锯齿状缺口。

当春风吹来的时候,桑树悄悄地冒出嫩芽,春风里,嫩芽渐渐成叶由嫩绿变成深绿、油绿,沐浴着阳光,吸收着水分,在校园里一天天生长着。

桑树的叶子是养蚕最好的原料,桑叶给蚕吃,蚕结了茧,茧变成丝,丝织成衣,衣穿在身。所以人穿衣,就等于是穿着桑叶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桑葚是蚕节省下来,留给我们的礼物。

家乡中学校园内有很多果树,如桃树、杏树、李树、石榴、海棠等,这些树木的果子,除非雨打风吹,不然青果是多少,成熟后还是多少。

桑葚不同,红到发紫的桑葚一碰就落。瓜熟,蒂落。即便落到地面,也要毫不犹豫地拾起来,吹一口,趁机塞入口中。这是对桑葚的尊重。

在乡下,用嘴吹一吹,是一种比梧桐树还高的礼节。孩子跑着摔了,爬起,母亲对着他的膝盖吹一吹。一吹,就好了。风沙迷了眼,睁不开,恋人对着他的眼睛吹一吹。一吹,就好了。夜里走路,被神经病一样出没的野兔吓着,老人对着他的额头吹一吹。一吹,就好了。

现在,对着一颗落地又捡起的桑葚吹一吹。一吹,也就好了,便能吃了。

桑葚有一枝柄,樱桃也有柄,但却不能吃,而桑葚柄可吃。桑叶与桑叶之间,一棵棵桑葚如小拇指大小,珍珠般点缀枝头,未熟的桑葚青色,酸涩难咽;快要熟了的桑葚变为红色,酸酸甜甜;熟透了的桑葚则呈现紫色,入口甘甜。

小时候常听奶奶讲起,王莽篡汉后,为了赶尽杀绝,派重兵追杀刘秀,刘秀外逃途中,一路上颠沛流离,食不果腹,偶遇桑林,得桑葚充饥才保住了性命。后来刘秀称帝后,为感谢桑树救驾之功,御笔亲题“树王”,制成金牌,命大臣去桑林钦封。时值隆冬,百树落尽了叶子,糊涂的大臣辨不清桑树,误将金牌挂在椿树身上,桑树见椿树无功受封,气破了肚皮,所以至今树皮还是开裂的。椿树因受皇封,自此长得又快又直,当年目睹了错封一幕的柳树则笑扭了腰,所以直到现在还扭曲着生长,真个是“赏罚不明,树也不平”啊!

有一种文化叫农桑文化。桑树的贡献,不仅在养蚕、结果。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,养蚕织帛。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,它像一个老人,风雨雕刻在脸上。大概是为了便于采桑,桑树大都经人工修剪,离地一人高即向四边分杈,树冠极大。一粒粒桑葚,白的、红的、黑的,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。但奇怪的是,不管多老的桑树,树身整体都很平整匀称,它不像老槐树那样浑身堆满高高低低的疙瘩,也不像老柏树那样会将树干拧成麻花。它是那样的安详,虽年迈仍留意衣着,讲究仪表,树纹粗而不乱,树干短而茁壮,手掌大的绿叶油油发亮。与枣树一样,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,挑出一串桑葚,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,给你一个惊喜。令人油然想起《诗经》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采桑的美丽诗句。

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,但却同被称为“铁杆庄稼”,其栽培史与其它粮食作物同步。确实,稻、麦、豆、黍,有哪一种庄稼能这样挺立千年,年年结果呢?堪称铁杆。而且它们的果实都含糖量极高,是一项铁打的甜蜜的事业。据有关资料证明,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,而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。一枣一桑,确实为世界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
桑树浑身是宝,而且都与活命救人、抗灾度荒有关。一枣一桑,饥年不慌。把它归入林业或农业,似乎都可。桑树的果实为桑葚,我们在树下随意采摘一粒,放在口中,如一块待化的冰糖。除吃鲜果,还可晒干,当储备粮。上天安排,桑椹的成熟期,正是农历小满前后,麦子待熟,青黄不接,穷人缸底无粮,这时桑葚就成了救命粮。明洪武年间组织人口大迁徙,朝廷的一条政策就是人口迁往有桑枣处。除食用外,桑枝可入药,治关节病;桑皮,去咳,利尿;桑叶可用来制茶、煮粥,清毒、降脂。寄生在桑树上的“桑黄”也可入药。

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,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。元世祖颁布“农桑之制”十四条,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、枣二十株。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,须栽桑麻木棉半亩。官员中还有不少身体力行,积极带领百姓植树种桑的典型。

更有美丽的罗敷女:“罗敷喜蚕桑,采桑城南隅。青丝为笼系,桂枝为笼钩。头上倭堕髻,耳中明月珠。缃绮为下裙,紫绮为上襦”,我想这缃绮、紫绮都是蚕丝织就的吧。中国的丝绸使用不完,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、西亚各国,文明的同时,架通了友谊的桥梁。

桑葚也和榆钱等,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。传说西汉末年,战乱频仍、民不聊生,生产的粮食不够吃,有个叫蔡顺的少年,自幼丧父,事母至孝,采摘桑葚时把黑色的,红色的分开装,起义军首领问他为什么这样做,他说道:“黑色的味甜,用来供养母亲;红色的味酸,用来自己吃。”起义军为他的孝行感动,送给他一些粮食让他供养母亲,这就是“二十四孝”中“拾葚异器”的故事。质朴无华的桑葚,甘甜了一代又一代人,勤劳善良的中华儿女,孝心感天动地。如今,包括“拾葚异器”在内的二十四孝故事,被雕刻在至圣先师雕像周围的汉白玉围栏上面,传统文化时时滋润着师生的心灵。

仔细品尝桑葚,它甜不如甘蔗,酸不及山杏,但甜的自然,酸的有味,闭上眼睛慢慢地嚼、细细地品,一股淡淡的、酸酸的甜由嘴到喉,再到脾、胃,直至沁入浑身每一个毛孔,仿佛人与它是一体的了。

桑葚如此好吃,为什么古诗有:“于嗟鸠兮!无食桑葚。”这样的字句呢?原来斑鸠吃多了桑葚容易昏醉,成为猎人的目标,看来好东西也不能多吃呀。吃不完的桑葚,还可以用来酿酒。还可以开发成桑葚面、桑叶茶、桑叶面等产品,桑葚还有滋阴补血、补肝益肾、生津止渴、乌发明目等众多功效,如今,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。

人们把桑梓代指家乡,故乡。古人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,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,要对它表示敬意。后来人们就用“桑梓”代称家乡。“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”出自《诗经•小弁》,意思是看到桑树梓树,一定要恭恭敬敬的。看见桑树和梓树,就会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和敬爱之情。

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”不知陶老夫子的“桑树颠”是不是指小孩采桑葚的动静。

回望一团团、一簇簇的桑葚,在干的支撑、枝的引导、叶的庇护下,正努力向空中伸展着,向着光、向着热,它们抱得是那样紧,红得是那样艳,不正象征了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么,在中华民族这条巨轮中,在中国梦的指引下,他们凝聚了心、抱紧了团,随伟大祖国一道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披荆斩棘、破浪前行。

如今,家乡中学校园又到了丰收季,桑葚成熟了。又一批毕业生即将离校,走向高一级学校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校园培养的是合格人才,成熟不正是我们所要的合格吗。有一个词叫“造福桑梓”,意为为家乡造福,又称“功在桑梓”、“情系桑梓”,我想校园桑葚成熟季恰逢学生毕业季,不正是这美好的寓意吗。

🔰本文标题: 酸酸甜甜说桑葚

🔞本文链接: https://193.gs/ssttsss/index.html

🌡️本文总热度